发布时间:2025-07-04 02:58来源:证券之星 阅读量:12845
五穷六绝七翻身,周期股的春天悄然来袭?
进入7月,做风能的吉鑫科技、做钢铁的柳钢股份(601003.SH)均收获三连板,而光伏行业的亚玛顿(002623.SZ)、亿晶光电(600537.SH)也实现了两连板,做建材的耀皮玻璃(600819.SH)股价则迎来了三连涨。
这些大涨的股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——周期股。
7月1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,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。会议强调,要聚焦重点难点,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。
人民日报也在近日刊文称,在破除“内卷式”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。“反内卷”的信号,直接催化了相关板块的强势表现。
根据时代财经梳理,按照东财行业分类,7月2日,A股共有63只股票涨停,其中海洋渔业、太阳能、化学制品涨停企业数量最多,均高达5家,其次是玻璃板块(4家)、而输变电、钢铁、风能、饲料等板块均有企业涨停。7月3日,A股涨停股票数量增至66家,涉及生物医学、化工、新能源等,其中有15只股票连续涨停。
连板来得凶猛,也让部分企业“心慌”。
7月3日晚间,柳钢股份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,称其股票连续3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停,累计涨幅为33.24%,短期涨幅严重高于同期行业涨幅及上证指数涨幅,但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。“截至6月30日,公司社会公众股股东持股占比为16.99%,相对较小,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。”
新能源“反内卷”号角吹响
在风电、光伏、锂电、储能等新能源领域,“内卷”已经不是新鲜事,在价格战和产能快速扩张背景之下,行业良性发展受到影响,部分行业供需关系并不平衡。
2024年,光伏企业在供需失衡的激烈竞争下,普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,行业出现大量“超低价中标”,部分中标价格甚至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;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也在当年整体下行,电芯平均价格有时相较2023年初已经“腰斩”,不少锂电企业也遭受亏损。
但事实上,不少行业已经吹响“反内卷”的号角,通过宏观政策调控、行业自律、技术创新来打破低价恶性竞争、供需错配的困局。
光伏行业方面,7月1日,有市场消息称,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7月开始集体减产30%,预计7月国内玻璃产量将下降至45GW左右。彼时,光伏玻璃龙头亚玛顿董秘刘芹回应称光伏玻璃行业减产消息属实。
这一消息推动光伏板块集体反弹,做光伏玻璃的亚玛顿、耀皮玻璃已连续两日涨停;期货方面,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7月2日触及涨停,收于35050元/吨,这也是多晶硅期货上市以来首次涨停。
除了减产,还有技改。随着我国玻璃行业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,玻璃行业需要进行节能改造,于是耀皮玻璃拟定增不超过3亿元,其中1.88亿元用于大连耀皮熔窑节能升级及浮法玻璃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项目。
在工信部党组书记、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的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上,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。李乐成强调,要聚焦重点难点,依法依规、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,实现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行业协会要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,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,切实履行社会责任,合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。
隆众资讯光伏分析师方文正对时代财经表示,光伏主链各环节产能均非常过剩。多晶硅行业是光伏行业中产能过剩程度最高的环节,尾部产能预计自2026年起陆续出清,同时配合电网改造节奏,供需关系或将于2026年出现实质性改善,2027~2028年逐步恢复至合理供需比。
“硅片减产计划较多,但总体减量较小,预计后续在行业自律和控产保价的背景下,供给量有望减缓,加速落后产能淘汰。电池片环节产能过剩程度较低,但行业仍面临去库存和去产能的压力。组件环节产能过剩程度较高,由于抢装潮结束,组件厂商下半年优先满足国内订单,导致部分海外订单被延后交付,预计下半年海外将重启补库周期,出口情况环比上半年有所改善。”方文正分析道。
钢铁、养殖等传统周期行业亮“减产”口号
除了新能源行业,传统周期行业也需要“反内卷”,如钢铁、水泥、煤炭、养殖等。
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,2024年世界粗钢总产量18.85亿吨,钢铁表观消费量17.42亿吨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为-127亿元,较2023年的亏损21亿元要增加不少。
此前,有传闻称2025年可能压减粗钢产量5000万吨。对此,中信特钢在今年3月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,该市场传闻并没有相关部门发表正式的意见。但其提到,自2024年8月起工信部暂停公示新的钢铁产能置换方案,促进了钢铁行业产能结构的优化。
化工方面,7月3日,PET龙头万凯新材宣布减产。万凯新材表示,根据整体行业现状及公司生产经营需要,计划从近日开始有序调减PET生产计划,并在减产期间组织设备检修维护,以保证恢复生产时设备能充分高效地满足各项生产要求。本次减产检修涉及PET产能60万吨,后续具体复产安排将根据装置检修进展以及市场行情统筹规划。
据公告,本次减产检修的PET产能占公司总产能的20%,预计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。此前,曾有业内企业预判,2025年PET产能依旧存在阶段性过剩的情况。
养殖方面同样有多种措施“反内卷”。
今年6月,在有关部门对养殖龙头企业明确提出“暂停母猪扩产、暂停二育销售、控制生猪出栏体重”后,农业部与主产区省份开会明确要求行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至3950万头。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5年5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为4042万头,这意味着需要调减将近100万头能繁母猪。
彼时,牧原股份表示,当前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,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。也有业内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,(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)主要原因还是担心产能过剩,现在能繁母猪数量处于高位,政策指引主要是为引导行业理性健康发展,避免盲目跟风扩张。
未来生猪养殖行业走势如何?卓创资讯生猪行业资深分析师李晶对时代财经分析道,由能繁母猪、生猪存栏及新生仔猪数据推算,2025年下半年生猪理论出栏量或呈震荡增加走势。而结合政策面引导养殖端减重,预计生猪交易均重或先降后升,整体均重水平高于2024年同期但波动空间有限。
“下半年饲料成本虽有所回升,但仍处于低位,二次育肥补栏仍有利润空间,政策面虽有所引导市场减少二次育肥,但基于盈利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触发,下半年二次育肥补栏量或呈现先弱后强走势。因此再结合体重走势及二次育肥补栏热度的角度综合分析,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或先减后震荡增加。”李晶进一步分析表示。
展望下半年的投资机会,中欧基金相关人士表示,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。科技方面,AI应用、具身智能等细分赛道前景广阔,随着AI技术的持续突破,相关企业有望迎来业绩爆发;新消费的国产替代机遇持续增强;周期红利品种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吸引力进一步提升;农业相关题材也将随着养殖存栏的增长迎来修复。
“当然,投资风险不容忽视。行业内卷可能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。这些都为下半年的投资带来挑战。”上述相关人士表示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