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26 15:14来源:投资界 阅读量:19746
最近,一场“国际数字文创季”盛宴,让成都突破了“次元壁”。
交子大道化身为绵延一公里的数字文创潮玩大街,虚拟人物从屏幕跃入街巷,科技与烟火撞个满怀。很多人这才发现,数个知名文化IP都诞生自成都,其中既有《*荣耀》等游戏IP,也有《哪吒》等影视动画IP,还有*地域辨识度的熊猫“胖花”。
而10月23日的数字文创生态伙伴大会,是成都站上产业高地的关键落子。会上发布的《2025中国数字文创城市指数》报告显示,成都凭借在人才储备、产业生态稳定性、城市活力等方面的优良表现,与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稳居*方阵。同时,大会一次性推出52个具体合作项目,释放近300亿元的投资机会。
继动画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票房连破纪录后,成都的数字文创经济越发令人瞩目。
在“数字文创*城”的角逐之中,成都用实践重新定义了“城市竞争力”:不再比拼单一指标,不只靠产量取胜,更凭生态赋能。这便是IP顶流之城——成都的魅力。
01
三星堆青铜奇观、金沙遗址太阳神鸟图腾,古蜀文明的想象力与美学持续为今人的创意注入灵感。都江堰分流驯水的匠心、蜀锦织霞刷丝的绝技,悄悄把“敢为人先”的创造密码写进成都人的基因。这些层叠的历史纹理,令成都自带无法复制的文化芯片。
深厚的文化根基,为2025年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的成功举办埋下了伏笔。这背后,也有扎实的产业实力奠基——2024年,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,核心规模达3819亿元,新文创活力指数全国居首。成都文化基因在数字时代的自然迸发,产生了大量创意成果。
今年9月28日至10月26日,成都联动*荣耀、哪吒、《镇魂街》、《汉化日记》等28个本土热门IP,推出5大主题活动、10大特色活动,全面打通消费场景与产业合作,打造融合科技、文创和旅游产业的数字文创嘉年华。
在交子大道,人形机器人送月饼、AI糖画机、机器人舞狮等科技互动与IP巡游、潮玩市集、电竞派对交织。文创IP内容首发和文创新品首秀,点燃了人们的消费热情。据成都发布数据显示,截至10月7日,“超级IP集结”潮玩大街区域在国庆中秋假期累计接待近50万人次,文创展位销售额累计超80万元。
与此同时,在东郊记忆园区,拥有厚重历史的工厂建筑是最火的国潮聚集地之一。在这里,传统与当代双向奔赴,有人体验非遗,有人表演街舞。这里保留原红光电子管厂的标志性元素,形成独特的“工业朋克”风,通过数字文创升级为“年轻力磁场”,精准把握了城市更新、文化消费和年轻经济三大趋势,成功将消费行为升级为文化参与。
在西博城,第二十一届世界线动漫展首日便接待4万人次入场,彰显成都“动漫之城”的崛起。在四川科技馆,“九天揽月——中国探月工程20年”数字文创展重磅集结诸多珍贵航天展品,吸引了许多家庭和硬科技爱好者前来体验。
更不用说,蜀锦、熊猫、三星堆等众多IP总让人忍不住为高颜值的文创产品付费。而电子消费福袋串联450家餐饮、13家景区、60家酒店,实现“一张票根玩转成都”的消费闭环。
这些火爆景象,正是IP深度融入城市日常肌理的自然呈现。一场数字文创季,也是一次“文商旅体”的超级融合。而成都举办如此大规模活动的底气,来自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——技术充满温度,文化触手可及,由此形成一种令人愿意驻足、参与创造的强大吸引力,将IP流量转化为城市“留量”。
02
为产业,更为生活
如何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创IP?成都潜心布局数年,如今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。
2025年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获150亿票房。随着“魔童”哪吒系列的爆火,不少人对影片中的四川方言印象深刻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最早是成都为这支团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。
早在2013年,这支团队就已入驻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。他们通过承接武侯祠大庙会数字化项目、杜甫草堂动画宣传片等积累了资金和经验,渡过了初创期的生存难关,成长为具备电影制作能力的公司。
在成都,年轻人是“共创者”而非“打工者”;政府扮演的角色不是“甲方”,而是精心培育生态的“园丁”,帮助他们将热爱变成事业,将事业成就转化为更诗意、更从容的生活。
成都的政策扶持体系以“精准滴灌”为核心特色,“政策包”覆盖全产业链,形成了一个“热带雨林”式的生态样本。
在影视领域,“影视17条”提供最高2100万元综合扶持,覆盖从剧本创作到IP转化的全流程。
在游戏电竞产业,针对俱乐部、场馆建设、赛事举办,分别设置最高300万元、1000万元和800万元奖励。
全国首部城市级“科幻13条”则覆盖“创作—孵化—消费”全链条,打通科幻内容从创意到产业化的闭环。单部作品最高扶持10万元,组建总规模超30亿元的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,支持内容版权交易、IP运营策划等行业性公共平台建设。
尤为突出的是对初创企业的培育政策。成都提供“开办即享”2万元补贴、研发费用10%的补贴,以及重点项目分三年累计100万元的“跟踪陪跑”资金扶持。这些政策不仅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,更构建了从创意萌芽到IPO的全生命周期陪伴体系。
在空间上,成都已经形成“一核引领、五园支撑、多点突破”的产业地理格局。天府新区聚焦科幻产业,高新区集聚游戏电竞企业。企业间的协同效率惊人。比如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企业可实现“一杯咖啡的时间连接上下游资源”,甚至“硬盘直传”的紧密协作。
悄然间,一个良性循环正在成型。留在成都的创意人才能够沉下心创作出好作品,其作品和创意的传播则进一步提升了成都的城市魅力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,产业的繁荣最终反哺城市。成都向年轻人证明,从事文创产业是一条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美好生活双赢的路径,这正是其*韧性的产业增长密码。
03
是城市,更是舞台
在成都,创作者总能在这里找到最接地气的灵感。2013年,艾尔平方动画公司在成都创立,后来围绕本地上班族的日常生活创作出动画剧集《汉化日记》,融入了丰富的成都元素,2019年一经播出便获得口碑与播放量双丰收。
该公司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:“成都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,这里的人们很快乐,非常契合我们团队的愿景‘玩儿得其所,让世界更快乐’,适合文创类的企业发展,所以我们选择成都。”“如果当时没有回成都,可能也没有现在的《汉化日记》。”
事实上,成都已经成为数字文创人才的“引力场”。在这背后,是成都的一系列长期努力。它将数字文创人才纳入《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》,通过“蓉漂计划”“蓉城英才计划”对产业倾斜,并提供“拎包入住”的创业空间与住房补贴。“蓉漂计划”令应届生留存率高达83.7%。这种人才生态使成都形成了“半城皆青年”的人口结构,为数字文创产业提供了持续创新动力。
根据规划,成都力争到2027年数字文创核心产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,到2030年建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10月23日,数字文创生态伙伴大会正式宣布五大世界级电竞赛事将在10月—12月密集落户成都。大会还汇聚了来自瑞士、英国、韩国、日本、沙特阿拉伯等五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权威机构,共同成立“成都国际数字文创产业联盟”,促进全球优质文创资源高效对接与联合开发,搭建数字文创出海平台,助力中国优秀IP走向世界。
同日启动的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创新应用大赛,把目光瞄准最前沿的AIGC赛道。全球*评委齐聚蓉城,将培养1000名AIGC创作人才与团队,让AI与创意在成都燃烧出新的火花。创新与人才孵化并举,成都正为数字文创产业注入面向未来的核心动能。
一场国际数字文创季,是成都与年轻人一次成功的集体共鸣。成都以这场数字盛宴,向世界展示了其作为“数字文创高地”的独特魅力。
成都数字文创产业的繁荣,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范式:未来的城市竞争,将是生态的竞争。谁能为梦想提供最肥沃的土壤,让创新自然生长、让生活从容绽放,谁就能吸引最活跃的要素,引领未来的发展潮流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